当一天学生撞一天老师


 

原标题

喝粥·喝酒·喝茶

李克富

 

在以前的一篇微文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》中,我曾谈到员工分为喝粥型、喝酒型和喝茶型三种。其实,学生也完全可以如此分类。

 

喝粥型的学生只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老师传授的"知识",喝酒型的则关注那个传授知识的"老师"。这两种学生的共同特点是,其内心有个假设:我不如老师,也正因为如此才拜师学艺!

 

当然,这种假设深处潜意识或前意识,学生本人是意识不到的,比如一个学生会以为"为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学习"合情合理,因此向老师"请教"也就天经地义。

 

喝茶型的学生则不然,他们也带着问题而来,而且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过了,但见老师的目的却不是"请教"而是"探讨",确切地说,不是为了老师给他回答问题,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是为了能够有机会与老师的思想发生碰撞——不只是想听老师讲,而更想发出自己的声音,为此而不惜师生间争得面红耳赤。

 

他们的关注点不是"知识"也不是"老师",而是与老师间的"互动"。他们坚信,只有在"互动"中才能实现目标,知识和老师才真正具有价值。

 

这样的学生秉持的理念是:"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""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""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。""教学相长。"……

 


 

我觉得我就是这种喝茶型的学生,但从内心里说,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学生。

 

昨天和几个好友聊天,问我活到"知天命"的这个年龄,有哪一点算是真的"活明白"了。我说,我明白了应该和"不喜欢的"相处,而不是相反。

 

不喜欢的,才是能够促使我反思和进步的,也才是追求进步的我所不能离开的。

 

还是以我的一个学生为例,比如每当看了我的微文,当别人点赞或者说好时,她总是挑刺儿——从观点立场、结构布局,到字体排版、病句错字,不一而足。尽管当时看了有些不舒服,但不得不承认,十次中有九次,她是对的。

 

确证她是对的,我就等于发现了自己的进步。

 

这半年下来,我已经被她彻底控制了,不只是在微文发出后担心她的评点,就是在写作过程中,我都在想:这样写,她会怎么看呢?

 

王小波说,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。这意味着能够发声的——无论好坏,只是极少数。而能够敢于直接说出你的不足的,就凤毛麟角了。

 

当然,这样学生也不需要太多。

 

你可能不赞同"最在乎你的人常常是能够给你批评的人",但你一定赞同:那些能够证明你错误的人,一定是为你的进步付出心血的人!

 

很庆幸有这样的人,比如我那些学生。

 

正因为有了他们,我才知道了自己把"蔡加尼克效应""阿龙森效应"张冠李戴了,知道了"溘然长逝"""而不是,知道了说"我看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看我亦如是"的原来是辛弃疾而不是陆游……

 


 

注释:

 

"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"——韩愈《师说》

 
 

"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"——荀子《劝学》

 
 

"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。"——亚里士多德(柏拉图的学生)

 
 

"教学相长。"——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

 


 

小编有话说:

 

最后一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《贺新郎·甚矣吾衰矣》

原句是"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"

你看看你写错了几个字?

这么粗心,罚写一千遍!

唉,这老师真是太让学生操心了……

 


 

小编还有话说:

 

点击最上方蓝色字体或长按最下方日出图片关注公众号,查看历史消息,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》就在那里等你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