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0215百日床前无孝子

20160215百日床前无孝子

常言道:“百日床前无孝子”。我父母尚不到知天命之年,且身体力行,对此,我的体会还真不够深切。

姥爷去世的时候,我还年龄尚小,看病、照顾的情形我也无从回忆,只记得出殡那天妈妈哭地甚是悲伤,我从未见过妈妈那么悲伤过。
后来,上小学的时候某个中午妈妈跟我说,姥娘病了,在打针,让我去看看。我只记得那个中午天气很是晴朗,温度宜人,阳光略显耀眼,我拿着一个装吃的布包一路高兴地小跑去了药所,药所很冷,味道很重,很好闻却又很抗拒。回家后,日子继续,只是从此以后,姥娘就偏瘫了。
PS:我小时候打针,从来都是从开始量体温便开始哭着大骂医生的,直到打完针。

我是个孝顺的孩子,从小就是。从小我就是被姥娘、爷爷带大,想来,“孝顺”的基因不无缘由。从初中寄宿开始,每周回家,都要去看一看姥娘、爷爷。几乎风雨无阻。等上了高中、大学也是如此。不管是一周回家一次,一个月回家一次,还是一学期回家一次,有些事却总是不能省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大学四年每个寒假暑假,我都是在家度过的,工作后依然如此。大假小假从不耽误回家,我妈说,我挣得那点钱还不够路费的,我们娘俩总是相视大笑。多重要的工作,都比不过回家的诱惑。
PS:奶奶早年就已离世,爷爷身体向来还不错,不需人照顾,此处不表。

每次去看姥娘,妈妈都说快去快回,别在那吃饭了。我总是不听话。只要有时间,我都是叫姥娘做饭,吃完后再走。我想,孩子们为老人做不了什么,但就算多坐一会儿再让老人看几眼,他们心里也会高兴吧。面老心熟的我从小就这么想。

大学四年每次回家都会发现爷爷和姥娘都会比前一次老了很多。果然,不常见面的孩子长得快;老人,老的快。工作之后,回家次数竟然多了,这却是想象之外的事。于是,自然,老也老的慢了。

人老了总是怕死,怕养不成孩子。怕见不到孩子结婚,怕见不到孩子又有孩子。人老了,理想也简单了很多,无非是多几个儿孙后代。话题也简单到谁谁谁家又有了个大孙子,谁谁谁家儿子又领了个媳妇儿回来。自然,几个“老不死的”的谈资也少到谁家有孙子,谁家没孙子这么简单。虽然,儿子们很多,却从不回家,孙子也很多却从见面也不叫人。可外人谁又知道呢,自己吃着冷饭,自己心里美,自然够了。

不久之前,爸爸也病了一场。说是大病,其实也不算病。在我心里,对这次经历,不但没有任何憎怨,反而有着万分的感谢。难得的一次演习,让我体验床前之孝。妈妈说,起初她不想让我知道的,可爸爸心里怕。我懂。一个家任何人病了,有妈妈照顾便够了。但尽孝却唯独不能少了孩子。

人老了就跟小孩一样。正所谓,返璞归真,这恐怕只有老了才能做到。年轻人心气太强,行走如风,自然无法淡然。所以,照看老人,就像照看孩子一样。要有耐心。现在的父母和年轻的爷爷奶奶都知道惯着孩子,却怎么就不知道“惯着”老人了呢?

人老了,总喜欢跟人比,跟儿女在一起待久了,也容易发一些小脾气,做小的,要包容,要尽量满足。孩子与孩子不一样,儿女跟儿女不一样,老人与老人也不一样。孩子脾气秉性不同,要因材施教,老人跟老人不一样也要区别对待,有听话的老人也有不听话的老人,照顾他们又岂能互相攀比?回头想想,别人家有听话的孩子的时候你心里羡慕过别家么?不还是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最好么?!此乃将心比心。

每家老人的情况不同,子女情况也各有不同。
有的老人神志清醒,对子女养老也能很好配合;有的人是在病魔的痛苦下苦苦挣扎;也有的老人人老脑子糊涂了,跟子女找茬打架,总之什么情况的也有。为人子女,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想想从呱呱坠地,你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养育成人的,将心比心,自然也能像看孩子一样反哺老人。
子女身上责任确实很重,自己家庭要生活,还要赡养老人,每个家庭子女养老承受的程度也不一样,一个家庭一个样。但要记住,伺候老人不是你生活的全部,却是你的责任。所以说尽心尽力就行了,这并没什么标准,也不要去攀比,跟自家兄弟姐妹不能攀比,更不能跟别人家攀比。如若不然,孝之终也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