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春佛来山

刘火

2014年06月09日09:27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
仲春时节。桃花已去,樱花已谢。佛来山的梨花却正如火如荼。

佛来山在两百公尺的浅丘中间,虽不到六百公尺,可登山向北向东远眺,长江便收于视野,临江的县城,海市蜃楼般如梦如幻。岩下水牛如豆,不过那黛瓦粉墙的农舍,镶嵌于小丘与田间,再加上与农舍相依为命的晒坝,如画家精致的点缀。

唐时,佛来山就建庙礼佛。其道场是普贤菩萨,再加山势陡峭险峻,于是有了"与峨嵋姐妹耳"之称。再后来,由于县人明洪武年间榜眼周洪膜的《佛来山重修记》,佛来山更为有名。周氏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,后辞官返乡,兴教育,办书院,化及乡民,声誉鹊起。佛来山也因周氏文字,日甚一日,香火萦绕,延绵几百年。大约,佛来山大庙毁于民国末年战火,透过断垣残壁,仍可见昔日风采。大跃进时,大庙的巨柱大梁统统拆下作了小高炉的木炭。于是,佛来山除了一些石礅石坎和庙基外,庙与佛荡然无存。直到前几年,普贤菩萨骑着白象才得以重返佛来山。

上佛来山,敬香不是主题,大多数游客到此,是来赏花的。佛来山的乡民,种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。清末,佛来山的黄皮梨就已经闻名。即使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分田分地真忙的时候,佛来山的山民们,依然把几十年、百多年、一两百年的梨树给保留了下来。后来又在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中,一下子栽上了速生梨种上万亩!十多年后的今天,新梨老树布满了整个佛来山。一俟春风来临,围绕于佛来山山腰的梨花便千树万树了。遥想塞北大漠白雪的佳句,想来大唐的岑参是见过佛来山满山满天的梨花吧。若干年前,我还为佛来山梨花的花开花谢写过一则短文。在那则短文里,专门表达我对梨花谢时的敬意,大致意思是,梨花谢的时候,正是果实开始滋滋生长的时候。而仲春,则正逢梨花盛开。新树低低地压着地面,老树则虬枝高拔,把花举得老高老高。参差不一,却色调一片。

梨花,素面晶莹,不现娇滴。穿过梨花,或从山腰向山脚一看,便是农人的杰作,风景顿时别样。川南仲春的标志不再是满山的梨花,而是在一座座小丘之间飘浮着的水田,一湾挨着一湾,一块接着一块。早插的稻秧,透过清新爽朗的天空,鹅黄毕现。田边地坎,小丘之间,则是恍惚的农舍,还有农舍四周青翠的竹林。此时,飘浮于农舍与田间的袅袅炊烟,不知是准备化入佛来山大庙里虔诚的香火,还是准备徜徉于梨花之间成为点化凡人的精灵?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4年06月09日 24 版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