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1114行孝莫等亲不待

 孔子出行,听到有人恸哭,看到是皋鱼身披粗布在道旁哭泣。孔子问皋鱼说:“你家里莫非有丧事?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?” 皋鱼回答说:“吾失之三矣:少而学,游诸侯以后吾亲,失之一也;高尚吾志,闲吾事君,失之二也;与友厚而小绝之,失之三也。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,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。吾请从此辞矣。”大体意思就是,我有三个过失:年轻时周游列国,寻师访友,因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,这是过失之一。为了我的理想,为君主效力,(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,)这是过失之二。和朋友交情深厚却疏远了亲人,这是过失之三。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,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。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,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。

 

第一次看到这段故事时的感触,至今犹依稀记得,但那时年少无知,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。那时我总是在想,这是怎样的痛楚,使得话语中的悲伤在历时几千年后仍能扣动后来人的心。直至今天,当自己背井离乡行走远方多年,经历了很多事见过了很多人之后,才慢慢地理解了这份心酸。

 

我相信每一颗赤诚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——在自己衣锦还乡后,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舒适的房子,享受美味的食物。但又有多少不幸的人空留下多少遗憾,黯然神伤。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么快。不幸的是他们怎么可以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就猝然离去,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。

当我们因为求学离家在外,之后又因为工作,又或因为成家、养育子女种种原因,无法抽空回乡看望父母时,却忘了,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。似乎,人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,在一推再推之后,能奉养父母的时间,也随之流逝。皋鱼的悲伤,谁能真正体会到呢?少年离家,可至年老回来时,一踏进家门,却再也见不到父母了。。。错过了奉养父母的机会,是人生多大的遗憾,逝去后,怎么能追得回来呢?

 

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当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活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不便,此时,正是需要我们在身边照顾的时候。看过这样一个故事,一位女士,因远嫁外地很少回家,有一次她回家时,却发现年老的母亲走路一跛一跛的。一看才知道,原来,母亲因为年纪大了,无法弯下腰来剪自己的脚指甲,使得指甲长得太长而嵌入肉里。。。当女儿看到母亲这双饱受苦痛的脚时,不禁难过得哭了,母亲多么需要她的照顾啊!于是从此,她每周都会回来看望母亲一次,为母亲泡脚、剪脚指甲。我也注意过母亲的手和脚。那是多么慈祥的手,多么粗糙的手,却也是全世界最温柔的双手。我们小的时候,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长大;可当父母年老需要我们照顾时,我们能否也陪在他们身边,像当初他们照顾我们一样,帮他们穿衣,给他们盖被子,为他们剪指甲,挽着他们一起散步,就像当年他们领着我们蹒跚学步一样。。。

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孝敬父母,不在过去和将来,而在当下。趁着父母健在,趁着父母还在病床上,好好侍奉,及早行孝,及早奉还父母含辛茹苦的“抚育账”。即使游离天涯,人在他乡,也要心回故乡,常回家看看。不要再推脱说自己工作繁忙,不要以为每周打个电话回家便是对父母的关心,不要以为纯粹的赡养父母便是尽了孝道。昔日子游问孝,孔子说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於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。”这句话就是说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,让父母吃饱。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,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,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?就是对待父母一定要有诚挚的心。

 

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,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,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,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,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却有着极重的分量。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,在尽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。上了年纪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,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。不要因为他们说话迟缓而不耐烦,多想想你呀呀学语时是谁在一字字的教你发音;不要因为他们慢慢咀嚼食物而烦躁,多想想你没长牙齿时是谁耐心地喂你吃饭;不要因为他们的唠叨而厌烦,多想想他们以前是怎样指点你成长。

 

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,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,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,有些人有些事,一旦错过,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。时光易逝,趁父母健,在我们还有机会尽孝时,莫要再等待。遗憾就是一种心病,心病是无药可医的。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只希望这句古训,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。

 

尽孝当趁父母在,浪子回头悔亦迟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