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失败的教育」是基于当下的唯一选择



 

凡涉及到孩子,无论我从哪个角度胡说八道,总能得到众多回应;而对我觉得下功夫精心琢磨过的文字,反倒没几个人搭理。

 

昨天我又写到了孩子,试图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AB来演绎。

 

反响热烈,很多潜在水下的朋友也开始发声,其中不乏真知灼见。

 

有位朋友说,儿子也10岁,就是典型的ATA预测,至少在今后的一百年内,中国的上层社会主要来自于像A这样的孩子。之所以这样培养,就是希望儿子将来不要沦为社会的底层,期盼着别人的雪中送炭。

 

"在事业有成后,即使患上'假我障碍',其痛苦程度也定会低于被别人漠视甚至歧视;更何况,谁能说一个花费如此高昂费用去看心理医生的人,不是在向社会炫耀自己在为富足的生活锦上添花呢!"

 

追求"锦上添花",总比盼着"雪中送炭"要好。

 

我不反对这样的培养理念。

 

稍加反思后,甚至觉得自己就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培养儿子。问一下朋友,得到的回应也都和我比较一致。一位大姐说得比较直接且深刻——

 

"在教育孩子方面,父母常常是'两张皮':嘴上说着最希望的是孩子'幸福',可实际做着的却是奔着孩子'成功'而去。见到一口咬定只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家长,你得先看看他们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,然后再排除已经对孩子的未来彻底绝望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!"

 

大姐说,她的孩子小学曾是佼佼者,可现在"网络成瘾"已两年不出门。"我目前就是在'求其次'——只要孩子将来能养活自己就好。如果连'其次'都不能做到,我就只好'求其再次或再再次'了。"

 

在大姐所暴露的真实面前,任何不能提供有效帮助的评判都是多余。

 


 

读了圈友的评论,我觉得有必要重申自己的观点:到底把孩子培养成A还是B,那是父母(和孩子)的选择;我的职业可以对某种选择做出是否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判断,但是却不能说出好坏。

 

只要不违法,选择大可随意。当对"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"说三道四时,我们可能忘了那句老话:有钱难买愿意。

 

那么,把心理健康放在社会现实的视野下,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?很可能是:心理健康者反倒被心理不健康者所引领和管理!

 

前天接待了位35岁的女性,严重"洁癖"。她是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,近年来带着团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。她说毛病是从小造成的,哭诉:"妈妈教育她就一句话:一个长得不算漂亮的女孩子,就得好好学习、努力学习、刻苦学习,更重要的是做事要一板一眼,坚决不能邋遢!"

 

我想问问:这位妈妈当年如此教育孩子时不知道危害吗?

 

如果你答YES,我会觉得你可能还没做父母,或者太不通人情。

 

在发现问题并承认了"教育的失败"时只是事后评价,而"失败的教育"却是父母基于彼时彼刻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!

 

唯一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孩子要么A,要么B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