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点:微信朋友圈里的虚伪是对不完美世界的妥协

来源:中国青年报

试想你的大脑中被植入一个"超级朋友圈"——你可以而且必须向亲人、同学、同事甚至对手分享自己的生活,别人可以给你打分、点赞、评论。与此同时,你的朋友圈也被一览无余,跟你的日常生活无比紧密地捆绑在一起,衣食住行都要受到朋友圈的限制,点赞多少、评分高低决定了你的身份和阶层地位——你会不会因这样的生活而崩溃?


这是网剧《黑镜》所描述的场景,女主人公因为航班取消与机场工作人员发生争执,脏字脱口而出,被处以"朋友圈"评分临时降级的惩罚。结果,人生处处遇到限制,他人嗤之以鼻,直到被投进监狱。

当然,影视剧所描述的世界,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人屏蔽朋友圈的信息,有人将朋友圈视为隐私,哪怕一个人从来不用朋友圈,也不妨碍他在现实中拥有许多朋友。

但是,亦不乏有人将朋友圈视为生活的一大重心。对一些人而言,朋友圈是需要细致经营的,否则可能像影视剧设想的那样,一着不慎满盘皆输。道理很简单,网络社交工具使人的"交际圈"变大了,但朋友圈几乎也成了交际的全部。要让线下毫无交集的人赢得好感,只有使自己的朋友圈增光添彩。

有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:航班误点两小时,等飞机时,看到同飞机一姑娘一直在用手机修同一张图——她的自拍照,直到登机,修图工作堪堪完成,在飞机起飞之前正好发出。这种被称为"像素级"的修图精神,让朋友自愧不如。但是,谁又能保证网上点赞数最多的"网红脸"没有经过如此细致的修图呢?

好在朋友圈所记录的只是一个瞬间。你笑,只需要在拍照咔擦声响起时笑,而不必像《黑镜》里的人们那样活在朋友圈里,面对敌人也要努力挤出笑容。

朋友圈这种同时容纳熟人与陌生人的网络社交空间一出现,就有观察者敏锐地指出,相比微博上各种对世界的冷嘲热讽、对人事的郁郁寡欢,朋友圈是一个洋溢着"正能量"的存在。大家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多是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:精心布光的自制美食照片、太平洋上的度假小岛、健身房里大胆露出的"马甲线"……鸡汤文摘在朋友圈里毫无违和感,励志宣言总能收获好几行的点赞。

在朋友圈保持"正能量"的姿态,表面上看是为了收集点赞,实际上也能通过他人的点赞获得正向的自我激励。下一顿美食、下一次旅行、下一场汗流浃背的健身,就都有了简单而确凿的理由。所以,没必要责怪在朋友圈里始终阳光明媚的人,他们只是善意地希望自己过得更好,如果能够因此感染朋友圈里的其他人,整个世界也许就能变得更好一点。

不过,正如《黑镜》里那一个无情的世界,过度经营朋友圈也会被朋友圈所困,最后掉进自己挖的坑里出不来。一句现实感强烈的黑色幽默是这么说的:"十一"长假,我在朋友圈里晒马尔代夫的湛蓝天空,你在朋友圈里晒圣托里尼的最美日落,然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在雾霾天里逛街,并且彼此看见了对方,到时候该不该打个招呼?

虚伪的朋友圈被戳穿真相,自然谁都感到难堪;即便谎言越编越圆,这样的世界会不会太空虚了一点?

朋友圈展示的只是一个人生活的小角落,它可能如山间清爽的风,可能如古城温暖的光,无论多么璀璨,终究不能完整地呈现现实。朋友圈将三维的现实投射到平面的手机屏幕上,殊不知,三维现实里就有隔阂与纷争,就有阶层高低与身份差异。刚刚推倒"次元墙"的朋友圈或许让人感到兴奋,但是时间一长,你就不得不学着分组,学着屏蔽某些人,直到与现实妥协,放弃了自己畅所欲言的权利。

在现实生活里,人们同样渴望点赞,渴望时刻都有灿烂的笑容和美丽的景致;然而,吝于点赞和保留交往的距离也是人之常态。朋友圈激发了人性最美好和最保守的一面,它是一面用略带嘲讽的方式勾勒世界的哈哈镜。朋友圈里的光明,就是你真实光明的倒影;朋友圈里的虚伪,就是你为不完美的世界所作的妥协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